Monthly Archives: 12月 2017

千万记住了啊!房子千万不要这样装修!不然后悔莫及呀!

细节 细节
————————————————————————————————————————————————

千万记住了啊!房子千万不要这样装修!不然后悔莫及呀!

1.后悔搞开放式厨房,有油烟问题
2. 后悔卫生间、厨房没搞小水宝,热水来得快,使用时比较方便
3. 后悔吸油烟机用,欧式的,好看不中用,应该用中式的。
4. 后悔电源插座装少了,家里到处都是拖线板。能装多少应该装多少
5. 后悔马桶边上没有预留电源插座,卫洗丽没法装
6. 浴缸PK淋浴,二选一的话,还是建议淋浴,浴缸装好,从来也没泡过澡的不是少数。淋浴不是指淋浴房,淋浴房的玻璃擦起来还是很累的,也可以选择挂根浴帘
7. 如果有2个卫生间,装一个浴缸还是有必要的,泡泡大件衣物,帮小宝宝洗澡都是不错的选择,按摩浴缸就不必了,泡不了几回,还特别贵.
8. 后悔厨房没有装空调
9. 如果喜欢上网,每个房间的每面墙上,都预留至少2个网口和2个以上的插座。无线路由的确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据说有时候还是不稳定
10. 后悔厨房烟道没有打出去,现在只要楼里有人烧菜,自家的脱排油烟机就必须同时打开,不然满屋子的油烟味
11. 房内各种插座的位置,与后来买的家具尺寸有偏差,浪费了很多插座
12. 如果在商场里能买到的,就千万不要叫木工做!!!!!除非这个木工手艺相当的好
13. 地板颜色要略浅的,不容易看到灰,厨卫地砖反而要略深,不容易发现到处都是头发,这样才最耐脏
14. 餐厅最好装个吊扇,超级舒服
15. 储物空间尽量多一点,入住后需要收纳的杂物会越来越多
16. 阳台的墙面最好还是用瓷砖,比涂料更防水
17. 后悔买了装了那么多灯,其实固定用的就那几个。。。
18. 超级后悔厕所的梳洗台是玻璃的,超级容易弄脏,应该用陶瓷的
19.买的没有卖的精,要相信这个天上不会平白无故的掉馅鉼。一套房子装修下来都是以万元为单位的,还是多到市场走走看看,货比三家永不过时。
20.后悔床头忘了装开关,每次都要下床关灯,冬天很难过的
21. 后悔买便宜五金具,浴室五金件,龙头之类的绝对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22. 装修时尽量不要留擦不到的地方, 死角卫生很难搞
23. 将来打算要孩子的家庭,一定要算好尺寸,在床的旁边要预留可放婴儿床的位置
24. 建议所有龙头都装冷热水管,装修时多装一点花不了很多钱,事后想补救超级困难
25. 房间里的不实用的布置越少越好 人民币贴上去就撕不下来了 早晚过时!
26. 买任何东西时注意家里面门的大小,别买好了搬不进去
27. 实木地板脚感好但需要保养,复合地板清洁起来方便
28. 后悔买隐形门。中看不中用的,想开着透气都麻烦
29. 步入式衣柜好是好,不过比较容易积灰,敞开式的书架、置物架等(没有门的那种),好看是好看,但是擦起来好痛苦啊,特别是书,一层灰阿
30. 灯罩千万不能是冲上的,那个挂上去之后就等着积灰吧
31、安装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的分线盒的工程不能够省,而且不要放在室外要放在室内,原来想省工钱将就门外旧分线盒用的,电工建议放在室内换新的,现在发现他这一点建议很有价值。
32、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一定要用名牌的。
33、台下盆比台上盆秀气,好看,好打扫。配台下盆龙头要注意,考虑到盆边厚度,龙头嘴要长些。
34、墙面顶角不做任何修饰也很漂亮,不过要事先在找油漆工的阶段就和油漆工明确提出来.顶角弹线有助于把顶角线做直。
35、在线槽的水泥表面批腻子之前表面处理很重要,对于不结实的表面用清洁球处理很合适。
36、石膏适合补墙面上较大的洞洞,当然如果洞洞太大还是需要用水泥的。
37、毛玻璃背面千万保护好别沾上油漆,很难清洁!
38、菜盆龙头一定要能用手背开关的,那种必须用手指的不容易保持干净,手上有油的时候转动起来也有困难。
39、豪华自动晾衣架的价格水分太大,比较后发现一些不出名的牌子在结构设计上反而胜过了一线品牌,价格却低很多。
40、可以考虑采用安在地面的金属插座,这种插座很贵100多,但是挺方便,平时与地面齐平,脚一踩就可以把插座弹出来。适合大的客厅。或安在饭厅餐桌的下面,用来插火锅(防止来回走动时挂动电线)
41、储藏室。后悔没做柜门,里面东西特别容易沾灰尘
42、后悔为节省空间,买了个下面带柜子的床。超级不透气
43、不实用的双杆毛巾架!目前和单杆用途一样,基本不会往里层挂杆上再晒毛巾
44、还有千万不要装门板式的垃圾桶和台面垃圾桶,夏天的时候打开柜门会很臭的。垃圾桶还是放在外面好。
45、餐桌旁小柜子的好,可放置些东东,很方便。
46、拖把斗在性能方面的要求不高,完全可以自己砌一个出来,铺上和周围环境相符的瓷砖或马赛克即美观,又省钱。
47、卫生间可钉点钉勾或者装衣勾用来挂点东西的。
48、卫生间设计了一个小橱放衣服,再也不用担心洗澡忘了拿干净的衣服。
49、洗衣机带烘干严重不实用,除了一年中仅有的黄霉天,又恶巨。厚衣服、浴巾还是烘不干,让太阳消消毒多好。偶已透支,需要节省点银子。
50、在洗衣房里做了一个洗衣池,用来手洗一些东西。原本以为用的较少,所以买了一个很便宜的龙头。没想到这个洗衣池真是太方便了,成了我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洗涤区。什么抹布啊,袜子啊,地巾啊,统统在里面洗,就连洗手大多也在那里。
51、后悔装灯带。没个屁用,装修完了到现在没开过。有客人来也只是SHOW一下射灯,自已根本都忘了还装了个这玩意。原来是想开PARTY时浪漫下的,现在开射灯的机会都不多。
52、最大的心得就是其实装修越简单越好,少污染,少花钱,省心。
53、实用的东东:①设计合理的储藏室。②北阳台用的洗污物的水槽。区别与卫生间的洗脸盆和厨房的洗菜和洗碗的水斗。③卫生间可以拔出来洗头的龙头。(从来不在面盆洗头的TX例外)。④便于清洁的地板和合适的清洁工具。⑤厨房的台面工作灯。
54、买马桶一定要量好自家的孔距,要不买了再去退货那真是……
55、卫厨地砖贴好后没干前最好量一下水平,看最低点是不是地漏处,要不等干了后再和装修队扯皮,死很多细胞的。
56、洗手间的淋浴房一定要尺寸够大,而且要用透明玻璃,这样在里面冲凉不会显得狭促。
57、瓷砖勾缝不该用白水泥勾。没有一个月就变成黑缝,难看死了。结果自己买了勾缝剂自己勾,那个累
58、橱柜的人造石下应该垫有后木板的,结果安装后发现没有,现在不敢在上面砍肉,答应给我补装都快两个月了还没装好(只来打磨了一次)。
59、后悔相信设计师的蛊惑。当然,可以多走访几家装修公司,从每家的设计里提取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关键是你自己想把家装扮成什么样子。
60、如果地漏原来生产商或者发展商已经装了那种防臭的“碗”,千万别取出来。
61、卫生间地面瓷片贴好后就试水,如果流水比较缓慢就立即返工。俺家的流水比较慢,当时心软了一下,现在洗澡时就总是有点积水,搞得我们的主卫几百银子的淋浴头都闲着,现在总在琢磨着怎么补救。
62、装洗手盆时要考虑好和镜子、放刷牙杯的架子、毛巾架的相对位置。
63、买镜子时考虑一下镜前灯的位置,如果暂时不想装镜前灯,镜子的大小要能遮住为镜前灯预留的线最好。
64、放洗衣机的阳台上做个小柜子,方便放一些杂物,如洗衣粉之内的杂物。既美观又实用
65、一定要盯着楼上做防水….不然楼上往下滴水,弄的吊柜,墙面一片狼藉….
66、有些东西自己去砍价会比团购还便宜。
67、电视背景墙一定多设几个插座,电视,DVD….一摆上,就会发现插座不够用。可预埋一根两头弯的PVC管在里面,电源线从一头进,另一头出来直接接电视的背面,非常非常的有用。
68、改水路前就要考虑好将来所装的洗脸盆的大样,比如说是左盆还是右盆,进水和排水该设在什么地方。否则,改好后才发现相中的洗脸盆却装不下!
69、关于窗帘,大家最好把那张尺寸自己留一份,对老板说明不能少尺寸。如果少了的话,怎么怎么的。或者自己看着他裁布。
70、装修的施工工序:(1)进场,拆墙,砌墙。(2)卫生间,厨房地面做24小时闭水试验(需开发商完成此任务)。(3)凿线槽,水电改造并验收。(4)封埋线槽隐蔽水电改造工程,闭水实验无渗漏开始做防水工程。(5)卫生间,厨房贴墙面磁片。(6)木工进场,吊天花,石膏角线。(7)包门套,窗套。制作木柜框架。(8)同步制作各种木门,造型门及平压。(9)木制面板刷防尘漆(清油)。(10)窗台大理石台面找平铺设。(11)木饰面板粘贴,线条制作并精细安装。(12)墙面基层处理,打磨,找平。(13)家什,门边接缝处粘贴不干胶(保护边)。(14)墙面油ICI最少三遍。(15)家私油漆进场,补钉眼,油漆。(16)处理边角,铺设地砖,实木或复合木地板,防水大理石条,踢脚线。(17)灯具,洁具,拉手,门锁安装调试。(18)清理卫生,地砖补缝,撤场。(19)装修公司内部初步验收。(20)三方预约时间正式验收,交付业主。
71、烟道的阀门装回去之前,一定要擦干净,保证阀片能够开关自如并能开到最大,否则会影响油烟机的排烟效果。可以在装吊顶时留两条不装,等油烟机安装完并试用无误后再把吊顶装好。
72、在客厅和餐厅这么大的空间,吊顶能不做就不做。
73、后悔走线时没想好空调位,应该将电源尽量移近空调,免得装空调时看到一截电源线。
74、亲自量度并记录房屋内可供使用的各个尺寸,可将楼书户型图上尺寸遮盖然后重新引线标注,最终的尺寸将直接影响装修设计和家具的购买。
75、线不好的小户型如果选黑胡桃总是不够大气,这时需要有取舍,或是迁就实际或是执着自己的想法,当然最好两者兼顾
76、开始寻找装修人员,如果不是特别大户型并且打算简单装修,似乎找游击队更合算些。最好是别人装过后介绍,你自己也去亲眼看过并认同,特别对装修负责人的感觉更是重要,责任心和欣赏水平怎么样,前者更关键些,因为如果只是简装,其实那些活差不多在外面混的都会做,然而质量的好坏可就视乎责任心了。
77、主要家具如沙发、衣柜、餐桌椅、橱柜等最好也提前多看看,若四处乱跑就太累了,可以找几个购物环境好的大型家居广场逛逛,基本趋势就看出来了,所以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预想的风格慢慢筛选出合适的东西。有些人对款式把握较好,有些人则对颜色把握得准,没关系,反正还有时间考虑,如果等到装修清场,虚位以待的步骤再去看家具难免最后会勉强接受而不是非常喜欢。
78.后悔买了混纺的布艺沙发。家里摆在外面的任何纺织品都要买纯绵的,外观真的并不重要。尤其将来打算生小孩或已经生了的。
编后语:对已经看好的家具最好把尺寸记下来,然后到房里虚拟将来的摆设情况。购买东西时必要的单据一定要保存好,此举对后期可能存在的退、换货情况绝对有益。特别是一些重要物品的购物小票、说明书等,因为好多东西是有保修期的,凭证丢了会比较麻烦。这些,现在你都知道了嘛!

Five Ways to Rev up Your SQL Performance -xxdxxdxxd-ITPUB博客

原文已失效,就用转载来替代吧……
————————————————————————————————————————————————

Five Ways to Rev up Your SQL Performance

2007-03-26 xxdxxdxxd 分类:数据库开发技术
本文节选自MSDN的文章《五种提高 SQL 性能的方法》,提出如何提高基于SQL Server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非常值得推荐。对一些Traffic很高的应用系统而言,如何提高和改进SQL指令,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文章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如感兴趣,请直接访问下面的URL阅读完整的中英文文档):[@more@]
1, 从 INSERT 返回 IDENTITY SELECT @@IDENTITY
2, 内嵌视图与临时表 临时表 - 在 tempdb 中的临时表会导致查询进行大量 I/O 操作和磁盘访问,临时表会消耗大量资源。
内嵌视图 -使用内嵌视图取代临时表。内嵌视图只是一个可以联接到 FROM 子句中的查询。如果只需要将数据联接到其他查询,则可以试试使用内嵌视图,以节省资源。

3, 避免 LEFT JOIN 和 NULL
LEFTJOIN 消耗的资源非常之多,因为它们包含与 NULL(不存在)数据匹配的数据。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代价可能非常高。LEFTJOIN 比 INNER JOIN 消耗资源更多,所以如果您可以重新编写查询以使得该查询不使用任何 LEFT JOIN,则会得到非常可观的回报。

加快使用 LEFT JOIN 的查询速度的一项技术涉及创建一个 TABLE 数据类型,插入第一个表(LEFT JOIN 左侧的表)中的所有行,然后使用第二个表中的值更新 TABLE 数据类型。此技术是一个两步的过程,但与标准的LEFT JOIN相比,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一个很好的规则是尝试各种不同的技术并记录每种技术所需的时间,直到获得用于您的应用程序的执行性能最佳的查询。
DECLARE @tblMonths TABLE (sMonth VARCHAR(7))

4, 灵活使用笛卡尔乘积
对于此技巧,我将进行非常详细的介绍,并提倡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笛卡尔乘积。出于某些原因,笛卡尔乘积 (CROSS JOIN)遭到了很多谴责,开发人员通常会被警告根本就不要使用它们。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消耗的资源太多,从而无法高效使用。但是像 SQL中的任何工具一样,如果正确使用,它们也会很有价值。

其中一段示例代码,值得效仿:
–笛卡尔乘积则可以返回所有月份的所有客户。笛卡尔乘积基本上是将第一个表与第二个表相乘,生成一个行集合,其中包含第一个表中的行数与第二个表中的行数相乘的结果。因此,笛卡尔乘积会向表 @tblFinal 返回 12(所有月份)*81(所有客户)=972行。最后的步骤是使用此日期范围内每个客户的月销售额总计更新 @tblFinal 表,以及选择最终的行集。

DECLARE @tblMonths TABLE (sMonth VARCHAR(7))
DECLARE @tblCustomers TABLE ( CustomerID CHAR(10),
CompanyName VARCHAR(50),
ContactName VARCHAR(50))
DECLARE @tblFinal TABLE ( sMonth VARCHAR(7),
CustomerID CHAR(10),
CompanyName VARCHAR(50),
ContactName VARCHAR(50),
mSales MONEY)

DECLARE @dtStartDate DATETIME,
@dtEndDate DATETIME,
@dtDate DATETIME,
@i INTEGER

SET @dtEndDate = ‘5/5/1997’
SET @dtEndDate = DATEADD(DD, -1, CAST(CAST((MONTH(@dtEndDate) + 1) AS
VARCHAR(2)) + ‘/01/’ + CAST(YEAR(@dtEndDate) AS VARCHAR(4)) + ‘ 23:59:59’ AS DATETIME))
SET @dtStartDate = DATEADD(MM, -1 * 12, @dtEndDate)

絕頂升天!10個達到高潮的最佳體位

哈哈哈哈
———————————————————————————————————————————————

絕頂升天!10個達到高潮的最佳體位

文/時淒宮分
深夜時段當然要來點深夜話題!

男人即使沒有性經驗,從謎片學來的招數也不少啦(淚),甚麼手技、體位的應該一點也不陌生是吧?但是,到底有沒有一種姿勢絕對可以讓雙方獲得快感,達到高潮,甚至是「絕頂升天」的境界呢?
沒那麼容易!至少不能只學一招啦,以下就是專家指導「10個達到高潮的最佳體位」
①蝶姿,或稱「傳教士式‧改」

女方背部靠床、屁股貼著床緣,雙腿放在男方肩膀上使臀部微微向上傾斜,男方則以站姿進入。這個姿勢產生微妙的角度,可以刺激子宮頸而達到陰道、子宮高潮;若進入得不深,也能刺激到G點。(by Madeleine M. Castellanos,專業性治療精神科醫師)
②性交對準技術‧改

由傳教士體位開始,隨著一次一次挺進,男方把女方的腿併起,置於自己的兩腿之間,並把重心往前移,使生殖器對她的陰蒂產生最大刺激。(by Madeleine M. Castellanos)
③赤裸的權杖

男女雙方皆可執行這個動作,只是下面的人做起來比較容易。把拇指和食指圈成一個環,套住陰莖根部向下拉將皮膚繃緊,這個動作可以露出更多神經末梢,增加陰莖敏感度,有助於保持硬挺狀態。(by Jaiya,性學教育家及作家)
④桌子上

讓女方躺在桌子或廚房流理台上面,男方保持站姿。最好讓桌子表面有點凌亂,一些容易被碰到的筆筒、紙張或是胡椒罐,可以增加做愛時的急迫感及不自在感,它們反而會讓女方覺得更刺激。還有,衣服是關鍵,在辦公桌上請穿套裝、廚房請裸體穿圍裙。(by Margaret Wagner,性學專家)
⑤剪刀座

男方背部靠床躺著,膝蓋彎曲立起,其中一條腿跨越女方髖部,另一條腿置於她的兩腿之間。女方可以找到合適的摩擦點,能夠有效控制深度、角度、速度,這也意味著陰蒂獲得刺激的程度。(by Madeleine M. Castellanos)
⑥上馬

「我不是專家,但是每次站著性愛,並讓我的伴侶靠在牆上,高潮席捲我們倆。」這個姿勢對於體能的要求比較高,或是男方必須高大、女方必須輕盈;但是兩人擁抱在一起時,也進一步加強情感的聯繫。(by Jim,一個經驗豐富的直男)
⑦揭開面紗

女人的陰核被層層包圍,不太容易刺激到。若將食指和中指比出V的手勢,將女方的陰蒂輕輕撥開,就能直接刺激重點,但也要注意別太用力或抓傷人家了。(by Jaiya)
⑧慢火烘焙
這是吊人胃口又能趁機回氣的一招,進行到一半時,男方突然撤退,讓大傢伙在洞口磨蹭,並且不時用龜頭滑過女方陰蒂,如此同時刺激雙方,達到瀕臨極限的快感。(by Jaiya)

⑨菊花探索

這是女方的技巧,如果妳的男伴喜歡被探索後門的話,可以抓住他的臀部兩側,慢慢往菊花處攻去。(by Jaiya)
⑩快樂的剪刀

升溫不一定得靠雙手,身體每一個部位都可以讓熱力滿點。這個姿勢女生必須抬起雙腿,讓男方握住腳踝。性交過程中,女方不斷開闔大腿,像是一把剪刀;由於腳的支點肌腱位於骨盆腔深處,當開啟角度達到80度時,會有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傳達至敏感帶。(by Jaiya)
好啦,學會這幾招……嗚嗚,大家都跟時淒一樣,成為鍵盤性愛高手了~
2013年08月28日 00:01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准备出国读研的兄弟们: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哦哦,看着玩吧……:D
———————————————————————————————————————————————
https://site.douban.com/107925/widget/notes/4567539/note/278542619/

国内教育界总是在提改革高考制度,我们的高校应 该实行西方那种宽进严出的政策,我在国内也听了多年了,但是对于“宽进严出”的印象只是一个名词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而且也一直认为虽然西方宽 进严出,但是他们的学习还是太容易太简单了,我们国家的学生还是最强的。但是真正到了美国上了研究生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宽进严出,也认识到了我们与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  

在去美国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 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 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我这学期学选了3门课,分别是经济学家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  在开学初我在网上买的课本(这里的课本特别的贵,我都买的二手的书,还都100多美元 一本,有的学生买不起干脆复印),需要运送几天,所以头一周,没有看书。微观经济学一上来为了检测我们的数学基础,就给我们发了一张数学卷子,里面涵盖了 本科阶段所有的数学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而且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  

我由于大二学完数学到今年6年没有用过,所以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在周末两天草草看了一遍4本数学课本,然后比猫画虎的把题做了。当时听老师课上意思就是看看同学的数学水平,不怎么重要,就当作业留了。  

在我的观念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因为学习的比较难了,作业是可以不做了,严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的,因为老师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本来认为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 估计没做完也没事。不过我还是凭着国内学习养成的老师给的良心活必做的习惯,坚持把题做完了。当时写到了半夜2点半多,其中好几次想放弃睡觉算了,不过最 后还是写完了。    

我当时还说第一周就写到半夜两点半,当时觉得以后不会这样,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罢了。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上课,老师就真都把作业收了,亏了我 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当时老师说收的时候,我心想还真收啊?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 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而且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题你要是不会做,你不写,或者写错了,你就不得分,最后就会影响你的总成绩。在中国是,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 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因为从高中以后学得就比较难了,作业有不会做的很正常,老师是允许的。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 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去自己去问老师,老师不会在课上给你讲的。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 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的,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的。    

这样每周的作业都相当于一次考试,因为得的分数直接影响你最后的总成绩。第一次数学作业我和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就因为没明白留没留作业而没交。我们 当时下课还问了留没留作业,老师说没留。结果第一次就没写也没交,好在好几个同学都没听懂,老师允许我们在第二天10点之前补交就可以。    

最痛苦的是第一次计量经济学作业。计量经济学是我们这里面最难的课,基本就是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而且这门课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国内教得很 浅。虽然我本科学了经济应用统计学,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三门统计计量相关的课程,但是学得实在是太浅了。以至于我一值认为统计学是门比较好学的课 程,因为我所学的统计学无非就是求求平均数,方差,各个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即期,长期,同比,环比,GDP,GNP这些概念,最后最难的就是用最小二乘 法求一求线性回归。而且公式都是现成的,背背就可以了。计量无非就是多个误差项。数理统计就是求一求假设检验,都是程序化,模式化的东西。    

但是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在论坛经常听他们说外国的经济学要求数学非常高,其中最难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还有统计学。数学和统计学最好申请,因为太 难,外国人没人去学。当时还不理解,为什么统计学这么难学,现在终于知道了。我们老师用了1堂多课就把前4章讲完了,前四章就涵盖了我本科学的最难的一元 线性回归和假设检验的所有内容。然后就留作业了。    

到快交作业的前几天,我才拿到课本,于是赶紧做。由于本科学的早就忘光了,而且当时学数理统计的那一学期前半段出去背英语了,后半段给系里做网站呢, 那个老师又是个研究生,声音很小,彻底听不见,所以也就是到最后才把书看了看,然后按照背过的那个假设检验的程序做得期末考试题,就这样还过了,所以没有 怎么理解检验的机理,而且那门课讲了很多随机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F分布等都不明白怎么回事,也就是记住了这几个名词可以去跟没学过的吓唬 吓唬人。但这都是检验的基础,所以心里一直觉得这一部分没有学扎实。以至于我在工作的四年中晚上经常做同一个噩梦,就是上大二最后一学期要考数理统计时, 我什么都不会,非常焦虑的情景。当时每次我都自己对自己说你已经上班了,以后不会再有考试了,这个情况永远也不可能发生了,这只是梦。但是还是一直在做这个噩梦。   

现在感觉到这个噩梦快成现实了。为了做作业,用了几天把本科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又看了一遍,感觉还是没怎么看懂,然后就做作业,一点一点抠到凌晨5点 多,实在做不下去了,然后就交了。结果第二天发现老师留的截止日期是他上课的这一天晚上12点截止,而我在前一天以为是在他上课前需要要交,所以我还有一 晚上的时间,把昨天不会的给补上。    

晚上和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一起做的这个作业。他还好本科毕业后直接就来上硕士了,所以都没有忘。而且他本科是学生物的,生物虽然对数学要求不高,不 过对统计学要求很高,他的毕业论文就是用统计建立模型求的,而且他那篇论文还上了美国的SCI索引。(能上SCI的就很了不起了,整个我们省就没几个人能 上这个,我们学校还把能上这个的教授作为模范来对待)所以他还是比较懂,一边给我讲,一边看书才似懂非懂的(比本科时懂多了,但是感觉还是理解不太透彻)把这次作业做完。

后来发了作业,20分满分得了16分。看似分还可以但是仔细想想16分意味着什么?每个老师第一节课都会把这门这学期怎么学,有多少考试,有多少作业,考试 和作业各占最后总成绩的百分比列一个教学大纲告诉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平时作业占 40%。(因为这门课主要是看你实际运用能力,而实际去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需要大量繁琐的运算,要运用计算机程序配合才能完成。这个放在考试中是不现 实的,所以作业占了很大的部分。)    
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给你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9评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本身不及格的线就比国内60分提高了。 而且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项成绩要求就是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开除了。也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 上。    

如果是十分简单的学科考80分以上不算很难,关键是现在学得都是非常难的,作业和考试很难。所以如果保证所有科平均80以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 国内都知道如果是一门很难的课程,考80分就是相当不错了(不说数学这种难的课程,就拿英语来说,我们学校多少学生为了英语四级过60而奋斗四年,四级考 85分以上,六级考80分以上就算优秀了,好多同学都不敢奢望六级考试,我记得我有个同学考六级61分过了,就认为自己英语学的很不错了,然后就开始替别 人去考四级了,别人问他英语怎么样,他很自豪的说我都过6级了,别人一听也觉得,嗯,不错都过六级了,其实六级是个什么英语水平,六级的61分是个什么水 平,我给你个对比你就知道了,我的六级当时比他高了近20分,然后第一次做美国的托福听力,50个道题我就做上了7个。而要上美国研究生就要考GRE考 试,这个考试又比托福高出很多,被国内学生认为是上帝读的书(god read english),以至于考完GRE再考托福的人不用复习就可以拿高分。    

我考完GRE以后乐观的认为我把天下最难的考试考完了。以后什么都不怕了。结果我来了美国上课以后发现,GRE考试相对于现在学的这些东西简直太简单 了。在美国没有人去炫耀GRE考试成绩,他们认为这个不足挂齿。就在这个难度下,要保持科科80以上是个什么水平?这个水平就是美国硕士研究生的最低及格 线。低于它你就可以考虑回家了。    

而且我估计了一下,难课程如果都保持80分左右就不错了,所以最后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大部分都是B,然后如果都是B的话,只要有一科是C,那么平均就是 B以下,那么就可以走人了。而如果得C的这一科是因为平时考试和作业都是刚好80分或平均刚好80分,恰好有一次作业得79分(在中国,如果比较难的课程 这个成绩也算是好成绩了),那么这一门课可能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80以下,造成最后这门课B以下(或者说C),如果恰好其他课又都是B,那你很有可能平时 表现都不错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一分而被开除走人。    

当然你要说哪里有这么恰好的事情,我说这个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很有可能你的考试和作业会很多次上不了80分。我这次作业就是在悬崖边上:16 分,20分满分,看似不错,实际上16除以20等于0.8,也就是80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所以我以后作业必须要拿尽可能多的80分以上才能避 免因为有80分以下而最后失足的情况。所以这次只是刚刚及格。说完这三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我在国内时看学校主页上的这学期学习安排,说是10月7日左右期中考试。当时很紧张,认为那时自己到美国不到一个半月,语言估计都没过关怎么考试?然 后自己安慰自己也许是学科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安排吧。估计我们这个文科专业应该不会有期中考试的吧。期中考试对我来说已经8年没有遇到了,因为上了大学以 后,好像就没有期中考试,也许工科的同学有,不过我们经济这种文科的学科就没有了。期中成绩老师大多是以出勤率来计算,而且占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 70%,最多就是中期可能会有一片论文当作成绩参考。    

所以我来之前一直有我们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所有3科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2次,有 的课是3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个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而且那个 最后成绩对你也没有用,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考成绩。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20%,作业占20%(有三次期中考试的比如我们这学期的数 学),没有轻重。或者都是25%(有两次期中考试的)等,或者老师对这个评分比例进行微调,反正权重基本都是一样的,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 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在没有考试的第一个月,我们就觉得已经很难了。来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3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 休息3天,生活应该很惬意(我是建立国内大学那种学习时间可以自己安排,没事了,心情好了可以主动学习学习那种,事情多了就可以放到最后再复习,其实多数 时候都是在最后期末才复习,临阵磨枪,过了以后就都忘了)。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你就发现你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写好。而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 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然而你就要把所有书都看了,然后再把所有题都做了。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30-40页书,这30-40 页的书是大书就是比国内16开纸大一点的那种书,而且是英文的小子,密密麻麻,比中文的30-40页的内容应该多,而且最关键是书中每一句话都有复杂的数 学和逻辑关系,你要看透,都需要你想很长时间,或者自己在草稿纸上推导和画图帮助理解,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5,6个小时。你每周要读3本这样的 书(100多页)然后做3门作业。    

每次作业都很费时间,数学作业最简单,不过你要用计算机写,用word打十分复杂的数学符号,矩阵,希腊字母等,很费劲。但是用4个小时应该可以写完 (国内写作业我记得好像能写2个小时的算是比较多的了)微观和计量经济学的作业一般都是十几个小时。因为作业就相当于考试,但是这个比考试要求的时间松, 而且属于开卷,所以老师留的题都很难。最可恨的是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讲课非常快,我拿到课本时,他已经结束前7章了,我们每周休息的三天,我都在赶他的进 度,讲了一个月到期中考试了他已经讲了12章了,一本近1000页的书,他讲了快一半了,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好在这个课本讲的十分详细,因为我看我本科 的书看了好几天,就是不明白怎么回事,看了这本书前4章以后就彻底明白了,讲得太细了,太系统了。  

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3门课很惊讶,说他学2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3门。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下学期一定学2门。    

就这样我们在紧张学习了一个月以后,开始了长达近2个月的考试之旅。我们这学期,数学有3次期中考试,1次期末考试,一共4次考试,其他两门2次其中 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分别共3次。后来发现这三门考试都放在不同的星期去考,结果每周考一门,考完一轮要用3个星期。之后第二轮考试就又开始了。9月30 日第一次数学考试。10月2日第一次计量经济学考试,10月8日第一次微观经济学考试。之后休息了一个礼拜(没有考试,但是上课,有作业),10月23日 第二次数学考试,10月28日第二次计量经济学考试(这个考试是拿回家考试持续近2个星期),11月12日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11月20日第三次数学 考试。也就是从9月30日开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就一周没有考试,剩下的每周都有考试。    

我们国家考试数学、物理这种计算为主的考试过去都是以大题的形势出现,这种大型综合计算题最能体现数学能力,过去一般都是考3-4道数学或物理大题, 每道25-30分。但是因为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确实太难了,所以用这种考试会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几十分没了,少做两道就不及格了,过于太残酷了。 学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虽然很残酷,但是可以体现能力,老师喜欢这种考试,就像语文老师说得,其实语文什么都不用考,什么花样都不 用出,就考一篇作文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面子问题,这种考试好像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取消了,因为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观念,第一是注重学生自尊心培养,总是考不及格会 有阴影的。第二是引入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就是什么选择填空题,因为美国托福,GRE还有美国文职公务员考试都是选择填空题。    

这样我从小经历的考试没有纯大题的形式。我经历的有的比较牛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说都考纯大题才好呢,考什么小碎题。但是到了美国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 观念发现在西方行不通,这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数学、微观经济学都是4-5道大题,每道20-25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因为现代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保罗萨缪尔森以前是学物理的。我这学期 微观经济学上到最后没有怎么明白什么经济学理论,就是会做数学题了。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就这样我们在已经被国内淘汰了的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要都保持80分以上,难度有多大了吧?(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也叫做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60 分以下的考试,不过这里美国老师还是照顾面子,分数都写在第二页,这样大家就不会看见各自的成绩了)还好,我的高等数学学得还不错,计算基本功还行。所有 数学考试全部95分上下。第一次微观经济学出了3道题,到最后老师问谁做完了,好像就我们三个中国人,美国人大部分做了2道,还有做1道题的。不过老师比较可气的是让大家把没做完的拿回家继续做,下周交上去。我们就白做那么快了。最后我得了89分。

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试,开始我们认为比较轻松,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出的题太难了,我做了3天。有一道证明题我把自己锁到厕所里想了6个钟 头,最后用欧拉定理硬证出来了,其实老师的思想不是那种方法,而是模糊笼统的说明的方法,那个方法我也知道,不过我觉得很模糊,不如我这个明白。    

到交考试卷子前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另外几个中国同学来找我,很焦急,说这道题怎么也证不出来,其中华盛顿州立的那个台湾人从普尔曼借了一辆车拉着他 女友就过来了(她女友是福建省高考前几名,当年能上清华,最后报志愿出了问题而上的中国人民大学)他一般都先找她女友做,这次她女友也没做出来,于是大家 都很着急,跑到我这里来了,一看我做出来了,大伙就都放心了,最后我这科考了91分,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    

台湾的同学自从第一次考试以后就开始大肆赞扬我们学得好,到了第二次看见我的那种证明方法更是说我惊为天人。期末的时候,台湾的同学说他看老师的平均 成绩了,美国学生和我们两个中国学生的分差很大,美国学生都平均50-60分。开始我们还挺沾沾自喜的,觉得得A不成问题。但是后来发现老师网页上的全班 考试、作业成绩,发现有两个学生,比我俩要强很多。两次考试全部90分以上,更甚有一个同学,两次考试1个100,一个96.那两个人在第一次数学测验中 评价是strong(强大),而我和另外那个中国学生只是good(好),当时我觉得如果按照百分比给ABCD的话,我估计可能不一定是A。好在最后我总 成绩得了A。    

对于计量经济学,实在是没有办法,太难了。我几乎在开学初的90%时间都用在计量上(好在微观最一开始讲的很慢,给了我赶计量进度的时间。不过到后来 三科难度和任务量在10月底都上来了)在第一次考试前总算大体明白了这门课是怎么回事了,赶上了前12章的进度。不过他的考试太变态了,由于不能考怎么估 计模型的实际操作题,所以只能考对概念的理解题。这个我是刚明白怎么操作,对本质和机理还是不太明白时,他考的全是这种题。而且题量很大10几道题。最后 只考了54分。    

本来开学初我们还信誓旦旦的要拿全A,结果这门第一次考试就考了54分,而全班平均70。第二次拿回家考试,我还说这个还好可以拿回家做,结果我和那 个中国同学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在建立模型,前面1个礼拜试验了近百种可能性的模型,结果就是相关系数不到20%,根本不能用。直到最后两天晚上我才灵机一动 说删点,突然发现事情有很大转机,不过删点是在理论上不允许的,我那个中国同学马上说用哑元变量(dummy variable)试一下,结果成功,这样才基本找到可用的模型,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最后写到凌晨5点。    

以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得了66分,说是没有改造模型的异方差性,明明我问老师如果同时有异方差和误差项自相关怎么同时改造,他说先改造误差自相 关后再检测异方差性,结果我改造完检测后没有异方差性了,然后就按照老师说的没有改造,就交了,结果是需要检测异方差性。我的心都凉了。因为这门课90分 以上才是A,80-90是B,80以下是C,所有学科平均不能低于B,我这科很可能就C了。    

不过我还幻想着估计老师最后会降低标准,感觉这门课不可能有学生最后总成绩在90分以上的。肯定会降低标准的。不过我还是没放松,最后总复习的时候把 时间全放在这科上面了,另两科就没复习。最后才有所收获,得了85。那天见到那门课的老师,那老师说我的期末成绩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我做了加分作业和做 了最后的加分题,最后给我B,我想我又做加分作业,又做加分题,最后又考的这么高,以为要给我A呢,结果还是B,估计他的90分为A的标准没有降低。    

所以我庆幸最后把所有时间放在这科上了,否则如果考80以下,可能就真的C了,因为老师没有降低标准(本来想老师会降低标准70分可以得B,结果想错 了)。我学这门课真的吐血了,最后得的B没什么想法,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成功的。我上届的一个中国女的,去年第一学期也是我学的这三门魔鬼课程, 居然全A,我很无语。    
而且我们中国学生认为这门课最难,最讨厌那个老师,学得最不好,他们美国学生居然这门课学得很好,很爱戴这个老师,那个华盛顿州立的女生想转到我们学校就是因为那个老师教的好,我很无语。

说道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在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得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 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的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时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还是要对美国导演提出抗议,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还要靠自觉的情况下,你们这是毁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苗子啊。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是大学校园,听美国学生说他们高中很简单):每个校园里走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一个在嬉皮打闹的,即便是 等公共汽车或者做公共汽车上,也在看书。在咖啡店里或者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写作业,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 哗。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的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 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跟痞子小混混一样,成了不良少年。    

有一次晚上去系里打印讲义,走在在夜色下的校园里,突然想到了我们国内平时大学校园里晚上是什么样子,再对比一下这里,我发现校园里路上没有人,有的 人也都是背着书包匆匆的行走去赶时间学习。而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有一次去这个城市的主街看看,看看酒 吧里的人在干什么,突然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失足男女青年在里面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就是整个一个中国理想中的好学生的聚集地,美国学生学习这样的场景只有在中国的电影里才能看见,而我国的真实学生却在积极模仿美国电 影里的东西。图书馆里学生们都在很安静的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我还真的注意观察过。    

我想想我们大学里图书馆的机房和其他机房实验室在干什么:男的在打游戏,女的在上网聊天。有的写得某系重点实验室,进去后居然人们在联机打红色警戒。当时他们喜欢打这个游戏的人如果有一个人说:走,去那个系实验室联游戏,然后所有人就跟打狼一样浩浩荡荡都去了。    

我上大一的时候觉得学校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的机子比家里的好,而且便宜,就去带着游戏到那里去打游戏。第一学期期末还和全宿舍的人去图书馆包夜通宵打 游戏,我们那还要钱,这里用的计算机都不要钱,但是全都是用来学习。我想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管理不严。我想如果你在美国的学校机子上打游戏,基 本就可以准备回家走人了。第二,即便是让你打游戏,就按照我上面说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你有时间打游戏吗?    

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美国学生拿笔记本是用来学习的,因为笔记本对他们太便宜了,400-600美元就是一个,我们三本二手教课书还300多美元 呢。笔记本对中国学生是用来装逼的,他们本科的时候,有同学带女友去图书馆“学习”带着笔记本去,他们学校图书馆能自己上网,不过是有线上网(我们这里是 无线网在学校各个角落),就那样还是把网线接上和女友在图书馆看网上电影,好像显得很有档次。    

这个使我想起了中国有些人喜欢在星巴克咖啡屋里装,因为星巴克在中国属于消费比较贵的,我记得一个杯咖啡几十元人民币,我吃过一个冰激凌好像40元人 民币,因为中国大部分人消费不起,就这样被一些人很崇拜,天天到里面装“小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的这种恶心的名词和这种恶心的人),我心想,星巴 克的全球总部就在我们旁边的西雅图,我们这里到处是星巴克咖啡屋,这里是个人都可以喝,要知道我们这里是美国的农村,你想想大部分农民或者农民的孩子在里 面喝星巴克,这些国内人是不是就觉得土不喝了?    

这里的咖啡是给普通人喝的,我们计量经济学的教授每堂课都拿着一杯西雅图best咖啡(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后来被星巴克收购)上课喝。星巴克在美国估计就和中国的大碗茶差不多,都是地摊货。

接着说美国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卖星巴克的地方看书 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业是真写,不是装的。他们学习刻苦还体现在两次计量闭卷考试前,老师都发了去年考试的卷子,因为这不是作业,所以我和那个 中国学生都没写。这很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因为在国内好学生都是老师越不要求做的,都越做。结果来了美国以后,由于老师逼的太紧,有极度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 绪。结果只要不计分的坚决不写,也不看。    

但是我发现这两次每次美国学生都把所有题目都做在纸上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他们才是好学生,我们都是混混。还有就是他们学习都很积极,我们上的研究生 课程,只有3-4个是研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他们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研究生的课程,而且有的是我们选的魔鬼3门,他们 也都选,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们光这三门就快受不了了,他们要学至少4-5门课。总之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永远看不见他们玩。再说说我们学的东西的难度:  

我们国内大学本科的的微积分,第一学期学的是一元变量的,感觉还行,主要是练习求导数和积分的基本运算训练。第二学期学二元变量微积分,感觉就比较难了。 来了这里发现经济学是研究多因素的问题,n元变量是家常便饭,所以所有的微积分都是n元变量。这个就比较难,以前二元的还可以画出图像帮助理解(比如求极 值可以看曲线的凸凹),n元的完全是考抽象的推理来运算了。    

这里有一点在数学上和国内教学不同,就是他们先教线性代数,也就是矩阵的运算。然后再学微积分。而国内是先学微积分,后教线性代数。其实看一看微积分 和线性代数的先教与后教的顺序,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数学的教学水平。因为我们先学的微积分,所以微积分最多也就局限于2元的微积分学。多元的没有矩阵基 础,根本无法进行。而美国的先教线性代数,把矩阵学会了,微积分就可以直接学多元的了。(我发现美国人酷爱线性代数到了痴迷的程度,所有问题能用矩阵解的 都用矩阵解。连很简单的方程组都用矩阵解)。    

我说说比国内多的部分:国内的一元二元微积分也讲了求无限制条件的极值和有限制条件的极值,只不过都是一节带过,而且很不通用。美国讲的是一元n次函 数求极值的通用判定,多元函数无限制条件求极值(海赛矩阵判断二阶条件)多元函数加n个限制条件求极值(海赛加边矩阵判断二阶条件),多元函数求极值加n 个不等式限制条件(库恩-塔克programing判断法)等等。其实最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他们对全导数和全微分的理解和运用。    

在国内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导数和微分的区别,只知道微分就是导数加上dx的符号,来了这里发现,微观经济学的所有题目和定理都是在对全导数和全微分的 深刻理解上推出的。我以前学得只能拿到一个有具体函数形式的函数进行求每个变量的导数和比较静态分析。但是经济模型中都是n个联立方程组,而且好多都是直 接写一个F(x1,x2,…),其中x1,x2,…又是别的变量的函数:x1=g(y11,y12,…),x2=(y21,y22…)等等。    

但是你要对这种抽象的符号函数的每个变量都求出导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就要用隐函数列方程组(我本科对隐函数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认识,没想到还能这么 用),你首先要对全微分或全导数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理解,然后才能写完整全微分,之后用隐函数列方程组,不过这时你就会发现,你的草稿纸简直不够用,都是 n x n元的,会拖很多,很长。最后列出后,用矩阵解出就可以了。还有微观中的证明题,比如对谢泼德拉马定理(shepherd’s lamma)和罗儿定理(Roy’s Identity)的证明,你要是不能很好理解全导数,你就跟不做不出来。

这些数学还是不是最难的,主要是经济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用。我相信国内研究生数学应该也学这些,不过可能不会理解这么深,因为没有人逼你去疯狂做题和不断 考试。这两科我学的还好,基本可以考到90分以上,但是计量经济学(基本上是统计学)实在是太难了:我们本科学的最难的就是一元的线性回归,到了美国以 后,老师用了一节课把这个讲完。之后马上用矩阵扩展到n元变量,一元的回归用最小二乘法做就已经很繁琐了,所有数据(n个数据)平均数和方差的平方和等等 运算。到n元的,你会发现纯用普通代数根本写不出来,最小二乘法干脆就是用矩阵形式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根本不能用人工计算。    

在国内没有人讲这个,即便讲了很少也有人出题,让大家练习这个,因为这个人工不能运算。只能用计算机编程序计算。其实统计软件(SAS, Gauss甚至office的excel,我在国内工作时经常用excel,以为自己excel学得不错,到了美国来发现,他们居然还可以用excel来 编写简单程序,我完全不懂,我发现自己很渺小)中有很多都是有现成的函数进行标准最小二乘法的运算和自动打印出方差分析表,可是老师为了让我们对这些运算 和运算步骤加深理解,每次都是让我们自己把最小二乘法的程序打出来(这样,虽然不用计算具体值,但是等于你把题做了一遍)。    

我们讨论标准最小二乘法时,主要讨论满足标准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是高斯马尔科夫定律,当一个月学完n元的标准最小二乘法后,就开始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 象:在违反高斯马尔科夫定律的情况下会出现的异方差性,误差自相关性,多方程误差同时相关性,线性方程组估计的有偏性。所以这门课主要研究辨别所有违反这 个定律时的检测方法,和改造模型使之适应最小二乘法的方法,也就是通用最小二乘法。    

每一章节我们都有综合题去当作业去写(交作业包括:数据文件,gauss或SAS的程序文件,和说明报告)。我们这个老师还算好,在每周五给我们加课 学习gauss编程,据台湾的同学说,他以前上的一门统计课,老师根本不教那软件怎么使,因为学那个软件是你自己的事情,他不负责,如果你不写,那你的作 业就没分,你看着办。所以他只能去自学。我们如果周五老师有时间,会给我们补课,    

补课这个词在中国只有中学才有,而且一直被大家所诟病,认为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地方教育局都在查学校私自给学生补课。美国这里居然是学生要求老师加 课。尤其是在考试复习前,美国学生都要求老师加课。我这个人自学贯了,很讨厌老师加课占用自己的时间,不过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值得赞扬的。    

说到Gauss编程,这个语言是一个专门运算矩阵的专用语言,所以被统计和计量所广泛应用。这个除了矩阵运算很直接外,其他很c语言差不多。编程对于 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比较难,因为国内计算机教育还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由于我以前就酷爱编程,所以上手很快。最开始整理数据都是用excel人工整理,后 来有一次和一个美国学生探讨问题,发现他gauss用的极好,都是用gauss的程序直接控制和整理数据,于是我也下载了一本gauss的书,一边看书一 遍就把gauss掌握了。最后完全是在gauss中处理数据和运算了。这也是我唯一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的乐趣。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美国的大学教授的能力。我们这个计量经济学的老师光计量经济学的课本就有20多种,各种统计软件SAS,Gauss,SPSS等等都很 精通,教材也很多。计算机编程也很牛,我还从他那里学了不少技巧。而且他用计算机上多媒体课都是自己接线路(美国老师都是自己接),国内的老师好像都要有 个专门搞计算机的人给他接好,才会用。    

美国的老师电脑用的比我这个对电脑很痴迷的人都好,虽然他们都不是学计算机的。要知道这些教授们都50多岁了,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国内和我父亲差不 多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用电脑的。上课有时候还问问我们微观经济学学得怎么样,然后他会瞬间说出我们学的部分的各种函数的性质和定理。人们都说他要求学生 严,但是他说他遇到的老师才严,他上大学时,他老师考他是任何拼写和标点错误这种和学科不相关的错误都会扣分的,他说他不会那么要求我们的,所以他说他对 我们要求很松。    

美国的教授一般都是向他这样很厉害。有一次上完微观经济学,后面上自然资源课的教授进来看见一黑板数学公式和推导,立即说出是这是shepherd’s lama(谢波德拉马定理),后来有说了很多,好像很有感情似的。我想一个教自然资源的居然还对数学定理这么了如指掌。    

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反正对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们国内,只要考上了,就都能毕业,所以看这个人厉害不厉害主要看他考这个学历 时的考试水平。我国高考参加的人最多,所以竞争最激烈,所以最能体现人的水平,所以名牌大学的全日制本科对我很有威慑力。但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人就少 了,所以名牌大学的硕士在我眼里也就一般。而博士,参加的人就更少了,博士一般混5-6年就毕业了,没有听说过在国内上博士有人学得要死要活还不能毕业 的。所以博士对国内的一般人来说感觉不是那么有影响力。    

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衔,这些教授或者当官的有博士学位的更喜欢人们 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代表了荣誉。我现在很能理解为什么,因为博士教育还是这个教育体制,只不过博士比硕士要求更高,硕士是要求平均B以上,博士是要 求平均A以上,也就是全A,即所有学科不能有下90分的,而且学得更难,考试也难。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比如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上博士的,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C,那学期就一开始给我们讲了一次作业(不要认为上课讲作业,是在给我们补课的时间讲, 美国老师经常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后面就都是老师给我们讲作业了,当时我还以为老师很负责,亲自讲作业,后来听说,他的助教由于上学期有C,被开除了, 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    

我不禁很感慨,一个上博士的中途被开除,然后就只能去商场卖东西去了。也许我光经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而没有经历国内研究生教育,就对国内研究生教育 横加指责过于武断了。我相信我前面说的学的内容国内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肯定也学,但是我敢肯定没有几个能像美国学校出来学这么扎实的。    

我同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他说他的在国内上研究生的同学整天闲着没事干,咱们却在这里整天一夜一夜不睡觉。而且据说有一个他的同学学计量,先学了一学期 gauss编程课,我们这儿人生地不熟的,上来就很难,然后还要自己看书学gauss编程,每次交计量的作业都比一次考试耗费精力。有一次,我和那个同学 写完作业已经凌晨3点了,这个时候,他的QQ上的也在美国留学的同学都在QQ上,都还没睡觉呢。交流一下,全部都很痛苦。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同学说:“也不知是老师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excel算一千遍”。一个在怀俄明的同学 说:“第一次考试我考了50多分,因为全班都考了50多分,结果老师都给大家加了10分。”当时我很感慨,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在是太强了,对人要求太高了, 我来之前还在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当时觉得比北京大学高,但是自己说的时候也很没有底气,但是现在不同了,我有一种不管排名谁高,有本事 就出来一起比一比的气势。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    

记得有一个老师从美国硕士毕业回来,闲着无聊就去考研报名,去考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基本是我们经济管理领域的最高学府,多少人挤破脑 袋去考他,竞争十分激烈,这个老师最后就背了背政治,别的什么也不复习然后就考上了。我以前在人大经济论坛问过问题,被他们骂做不懂经济的人。现在我再去 那里,有一个人不会做,我瞬间把全部数学推导给写了出来,后来没人敢说什么。而我问的问题,几个月都没有人回答。    

我们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对高中的所有知识点记忆犹新,拿起数理化的题就会做。但是大学学的东西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记 了几个名词,剩下的什么都没有。大学毕业时,我还抱怨大学没学什么东西,我父亲还安慰我,大学学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有了这种思想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企 业不是靠耍心眼,小聪明就可以成功的,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我们大学的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有几个能拿出真本领的?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那大可不必去学习。我们学经济学,学得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计量经济学靠 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这个如果在中国多数企业中你要用这个,估计会被人嘲笑,骂成书呆子。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用不用这个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我们对此问题专门问过美国学生。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肯定会找人去建立模型, 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我问道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 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别人都用模型计算,就你不用,凭感觉,那肯定破产。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必然破产,甚至用了 模型如果用错了,也会破产的。    

我问他父亲的卖树苗企业用用吗?他说当然用。(他父亲就是个在美国普通卖树苗的企业,结果到了中国好像就成了跨国企业,好像北京政府的人专门接见他父 亲,要买他家的种子,去防风沙,我想他家的企业好像就是个美国普通企业,他儿子的学费他家里都提供不起,因此他儿子还要向联邦政府申请免息助学贷款和自己 打工挣生活费,到了中国怎么这么受优待。)    

我问他用不用模型处理日常生活,他说他用,比如买汽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多少时,他能接受 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他还不是学经济学的,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当时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感觉美国人太强了。原来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个个都是数学 白痴,只有中国人数学最强,看来我们中国是只会计算不会运用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那个台湾同学说他去年的微观经济学老师太强了,他去年上他的课,由于太难跟不上,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得了十几分后就放弃 了,所以今年重新学这门。他说去年那个老师今年退休了,去年第一次期中考试,全班最高30多分,就是我们上届那个得全A的女的。上课老师基本不怎么讲,留 作业都是他外面接的公司的工程,我心想理工科的可以接工程,我们学得这个经济学也有公司信吗?    
他说当然有啊。华盛顿州的渔民为了经营的更好,都是请他去做咨询。所以他留的作业是最难的,和实际结合最紧密的,(我们国家人们往往说的和实际结合的 意思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其实我觉得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而 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 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我们这学期学的计 量后感觉自己就可以做点东西的)学生们都不会做他的作业,但是不做又没有平时成绩,所以都被迫大家一起课下约个时间,找个空教室一起研究题。    

研究题的方法是大家坐一起,谁会哪道题,谁就去黑板上写出来,给大家讲,最后把题都做完。那个台湾同学继续说我们没有赶上那个老师很遗憾。我们想我们一个计量经济学就够受的了,如果再加上那个老师,非吐血不行。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计算机和电子科技产品。来美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聪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的控制芯片,内存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 日本韩国公司造的,中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虽然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乎全市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 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因此企业赚的钱都是很少的部分,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有一半多要被 外国的芯片厂赚取。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子产品不能和国内的农产品,普通小商品一样有适合中国人的价格,而电子产品一般都是和美元国际价格接轨的。因为成本降 不下来,产品的主体成本,是外国厂商定的,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20%的利润,所以降价空间很小,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 没有取胜机会了。    

现在液晶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造成这个情况的根本原因上是没有核心技术。为什么没有核心技术?以前总是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走运,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他?我来到美国以后,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高等教育感觉非常正常,太正常不过了。  

我在学习的中期,上留学考试论坛看了看大家在美国的反应,结果这些国内十分优秀的人,在美国也都开始发起牢骚,我可以列举如下:  

考,考,考,考死算了 

每两个星期就考一次试,考完试还有一大堆homework,全都算进期末成绩里的。前次考完疯赶作业,拉下两天的课没复习,还没缓过劲来,又要考了。    

第一学期上课听不太懂,我觉得我下课要花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看书,第二个星期才发现听懂了一些。上的课还是我没学过的,别人听课算复习而已,对我来说全是新的内容。    

师兄师姐安慰我说过一个学期就好了,可是大部分的考试都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只有一两个考试了,适应又怎么样呢?大局都定了。    

郁闷,继续看书去了    

大家累么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感觉这样,上课累死,考试累死,实验累死,写文章累死,专业还不好找工作,于是修外专业的课,作业能写傻,出来找工作吧,认识的人好多因为交流工作不顺 被fire掉,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觉得晚上醒来的时候还兴奋的不行,活的那叫一个提心吊胆      

等等,以上是我在这学期中期的时候看见的帖子,当时大家都在喊累。  

到了期末我又上了上论坛,看见有一个博士得了c,教授建议他退学,他想重新申请。  PhD第一年成绩不好,紧急求助  PhD第一年成绩有了一门C,教授建议我Quit,但是还是希望能在美国继续待下去,想问一下各位前辈转学要如何转?对于去年申请过的学校,还需不需要另寄材料?我可不可以把已经读完的两门B的课程的学分转过去?      

还有一个一科平均78.5结果B以下,也在人心惶惶:  

紧急求教各位如果GPA低于3.0,还能继续做TA吗?  

我这学期有一门课的总成绩是78.5分,也就是C,这样使得整个的GPA<3.0,这样导致了一个scholastic probation,本来下学期已经定好了要去biology做TA的,biology   deparment已经给我发了appointment,这样的话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去做了。    

还有一个硕士2年没有读完:  

我的master要延期毕业了…  

当时拿的奖学金只给两年,今年8月份以后我就要自费了,sigh~~~  

我一年前还雄心壮志要读phd,现在连个master都读不明白,sigh~  

每次见到朋友和亲戚,别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延期,我就说课很多,没修完。  

实际上,别人都修完了,只有我没修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太挫了,只是我没有说出来……

所以我说的这种压力和教育模式在美国都是一样的,并不是我们学校特殊。而且我们学校只是美国排名一百多名的学校,据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在美国常青藤名校学习的人基本每天只睡2个小时。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100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的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 确实是实打实的。而我在国内本科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也至少在前100,至少是个以省名命名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 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本都讲不出来,我们这种国内中上游的高校(相对国内几千所高校)出来的人尚如此,更何况培养我们社会主 义建设人才的主力军还不能依考这仅仅的100多高校。    

对比中美的高等教育,可以做一个体育上的类比,确实有一种像美国NBA与中国CBA的差距,美国NBA打不上比赛的人,到CBA来就可以成为得分王, 而且和中国第二名的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我们的队员都是有点望尘莫及的感觉。但是如果说体育运动和人种有关,黄种人的肌肉结构本质决定了我们不如美国黑 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完全是我们认为可以控制的,对自己的大学生要求严一点,不会造成什么损失的,为什么我们不改呢?    

我们过去的经济和管理体制更多的是基于人的自觉性上,结果发现现阶段光靠人们自觉还是靠不住的。而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仍然是是停留在靠学生 自觉的基础上,再加上我们高等教育要求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导致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技术工作中有所作为(主要是跟国际先进水 平)。记得前几天看在网上看国内NBA直播,苏群看见一个球迷的手机短信,说是他和他们宿舍的人逃课来看NBA的时候,我回想起自己上本科的时候,周围同 学逃课看NBA或者重要体育赛事非常司空见惯,对于国内学生来说逃课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而在美国学生逃课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当时苏群很无奈并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句,建议大家不要逃课看NBA,现在不逃课看NBA,将来就有可能去NBA现场看。当时我第一反应还是在想,他很无 奈,因为不能在电视中直接批评大家,所以只能靠一些虚无缥缈的“美好前程”诱惑大家不要逃课,估计他说的是将来变成知名人物,或者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可以 亲临现场。后来又一想,不对,可以再简单一点,我不就是其中一个吗?大学时没有逃课看NBA,现在在美国上学,前几天去还真去看了一场NBA比赛,想到这 里不禁感慨颇多。

总之,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我不想多说,多少经济学家都有很好的建议。我觉得我们最能控制的,也是在整个人类改造自 然和世界过程中最有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 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应付选拔性考试,老师 只重视学习好的学生,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好多都破罐子破摔了),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    

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因为经济和各种制度再好,也只是社会发展的外 因,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而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本质推动作用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最前沿的科技进步是要靠优秀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而我 们就是在这个最关键的一步出现问题了,    

每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束之后,我看网上有很多中国网友,都在愤愤不平,说就是因为美国的军事政治强大,所以评选委员会迫于压力会给他们评上很多,而我们 国家人很聪明,却总是离诺贝尔奖很远,太不公平了。还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了,却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这几年发展这么快,却得不了经济学奖,太不公 平了。他们不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智慧勤劳勇敢。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 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    

我们一直在讨论东方与西方的差异,说西方人享受生活,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东方人勤劳刻苦,休息时间还工作。东方落后西方是因为我们不注重休息和 享受生活,等等等等,总之,我们找我们不如西方的原因时,往往归结到我们和西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太勤奋了,结果还不如西方懒惰的人搞的好, 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习西方那种自由散漫的生活。但是来美国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感受让我感觉,其实中西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绝大多数真理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美国的高等教育的成功让我想起了初中教室贴的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换来的。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最真实的财经生涯:一次十年后的同事聚会引发的职场感悟

能够在一群气场强大到吓人的高管面前能保持匀速心跳并侃侃而谈;能在适当的时候指出老板在决策上的不足之处,并勇于提出合理性建议;能指导并给予下属职业发展中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实实在在的帮助;能在跨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中建立起一个坚持原则同时勇于担当的形象。
————————————————————————————
最真实的财经生涯:一次十年后的同事聚会引发的职场感悟

2016-07-04 新财富杂志

转眼已是7月了,又是一年毕业求职季,不相同的人生,命运,轨迹,还有前方……今天论坛君为大家推荐的这位主人公,他的整个故事基本上以写实为主,围绕着10年来自己的职场感悟、社会变迁,以及相同背景的一些同事的发展,为现在刚刚进入以及将来计划进入这个行业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曾经在经管之家论坛以原创形式发表,创造了19.6万的单贴点击高峰,并被很多网友誉为”深受启发“的涉世职场良心好文。论坛君相信,总有一些经典值得我们再次研读,总有一些职场之路,虽百回千转,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来源:经管之家
作者:想定下来(经管之家会员ID)

本人2002年上海二流大学毕业,之后两年在国外读了硕士,2004年底回国,加入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某B4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部门,之后辗转多家外企(之后会分享一些跳槽加薪和行业选择的感悟),目前在某快消500强担任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中层,拿着一份不算高也不算低的月薪外加12个月工资30%左右的年度福利和奖金,没有任何灰色收入,开一辆价值年薪50%的车子,一套房无贷,一妻一女,双亲健在,基本情况汇报完毕。

整个故事基本上会以写实为主,围绕着10年来自己的职场感悟,社会变迁,以及相同背景的一些同事的发展,为现在刚刚毕业和将来计划进入这个行业的TFS们提供一些启示。

回到主题,先说说这次的聚会,主要是通过微信得知一位已经定居美国多年的同事(此君是本人婚礼的伴郎)回国所提起的(我们都是经历过从QQ、MSN、微博到微信的一代人,带有80后上海人的典型特质),由于我年纪最大(我由于读Master,所以是80年,大部分人都是82或83年的),所以就由我来提议大家聚会,那天计划到场12人,实到9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先简单说说在座人员的基本情况:

总计6男3女,4人交大,2人上外,1人财大,1人同济,外加我一个(交大帮全员出席,果然学风严谨),全部是2005年5月期间进入某4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目前两人定居国外,1个人在PE做投资经理,4个人在500强外企担任中层,1个人在内资创业公司担任高管,还有1个继续留在B4等着升合伙人,应该说,在座所有人中除了那位PE的兄弟外,没有人大富大贵,但人人工作稳定,脚踏实地,大家都沿着不同的道路走到了差不多的位置。

我们这些人中,既没有一个富二代,也没有一个红二代,我们都经历过2004年以后的房价飞涨,2006年的股票大起大落,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最后,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和专业能力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会谈中充满着正能量,那一刻我感到,这些也许就是所说的中国梦。

接下来想谈谈2005年前后这几年的审计行业,应该说这是一个中国审计业的黄金时代,公众和企业依然对B4充满着敬畏(50%归功于朱总理),B4和Local所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得差距,大量的境外IPO让B4需要更多的人才(其实就是审计民工),但在劳动力成本还不算太高的年代,5000元的月薪对于刚毕业的小朋友来说已经具有难以名状的吸引力(毕竟当年B4新升的经理也就两万多)。

当年的B4对人员培训方面投入也是惊人的,单单将200个初级审计员小朋友拉到青浦国家会计学院培训两周(而且是一人一间房,期间还有不少小故事,这个大家有兴趣以后开贴再讲)就堪称空前绝后的大手笔,作为培训讲师的经理们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恭喜你们进入了这个充满无限机遇和挑战的行业”,而作为培训项目负责人的合伙人开口第一句话则是“10年以后我相信你们这些人将是中国会计行业的脊梁”,身处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心潮澎湃…

其实,真实的审计行业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作为初级审计人员,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小朋友,在公司是没有固定办公桌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储物柜,一张员工卡就是你的全部。而公司所在豪华高档的写字楼其实无法给到一个小朋友多少的向心力,因为大家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是在客户那里。

那个年代,许多客户还在使用手工账,许多企业的财务领导人还被称为“总会计师”,小朋友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如山如海的凭证和无休无止的加班(俗称OT),虽然这些对于精力旺盛和志向远大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可计较的,因为当你拿到自己工资单的那一刻,些许的疲劳就会转变为前进的动力。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我进入事务所3个月后,第一次的税前工资突破5位数时的欣喜,虽然那时我用连续三周平均10点以后回家的代价换来的…不过工资单上的数字至少可以让你看到希望,正面积极的人才有更光明的未来,不是么?

小朋友的一年是忙碌和充实的,虽然现在到底做了什么已经模糊了,但这一年的浸淫让我对财务数字开始有了感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财务敏锐度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入行了,伴随着年度30%的加薪,我和小伙伴们都成了第二年的审计助理。

第二年的审计生涯其实也是一晃而过,不过现在回想起来,第二年之于我本人来说其实是个自信培养的过程,因为在这一年,我感觉到中国企业的会计专业能力在快速的提升,上系统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日常的工作处理外,与客户斗智斗勇成了这一年主题,特别是IPO的审计项目犹为明显,在这一点上,对我个人其实是受益良多的。

最后还是谈谈钱,第一年5000,第二年6800的工资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算上13薪差不多在第二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年薪10万的水平,加上加班费总收入也已经达到了差不多13万左右了,虽然承受一个月5000左右的房贷还是颇有压力的,但我相信,未来依旧是光明的,压力随着资历的增长也会越来越小。

也就是在这一年,身边逐渐开始有小伙伴陆陆续续地离开,去的地方各有不同,几乎每个离开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最大的感触就是几乎所有人的跳槽都有明确的目标,没有人因为跟老板不爽或嫌工资太低而盲目跳槽,而我本人,在经过权衡之后也做出了跳槽的决定,理由如下:

1. B4在2006-2007年期间依然飞速发展,但未来3年内是否还能保持这个势头非常难说(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尽管当时我也不知道会有后来的次贷危机,只是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过热了);
2. 升迁到合伙人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之相比,500强企业的小办公室似乎更加现实一点(后来证明这一点是错的);
3. 2007结婚了,希望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不希望再天天加班了。

经过权衡之后,在第二年结束后,我跳到了我的第二家公司,一家快消业的美资公司,从事内审的工作,理由如下:

跟老板非常有chemistry,这一点非常难得;
有机会接触更真实的企业营运,比在B4更接地气;
工资跟第三年的审计员差不多,差不多也有15万一年,虽然不高,但依然向着我所期待的未来前进;
至今还记得在B4的Last Day,HR找我做离职访谈,问我你觉得在这里的得到最的是什么,我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B4的品牌以及她所被赋予的一切,将使我受益终生。

进入企业(简称为A公司)后发现与B4完全不同,我当时的职务是Sr. Auditor,所谓的高级审计员,在企业中属于一个比较高级别的基层工作人员,这代表着你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由于有着老板的赏识,进去之后一直顺风顺水,再加上整个团队当时就我1个B4出来的,无形中自我感觉开始变得良好,自认为在这家公司中前途一片光明,但没有想到这种想法让我尝到了职业生涯中迄今为止最大的教训。

当然,工作上还是非常得心应手的,而且冲满热情,在此期间我接触到了Steve Convey的七个习惯,并奉若圣经,而A公司也给了我能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机会,这2007至2009两年间,因为公务,我去到了除了西藏和青海以外中国所有的省(包括台湾),增长了阅历,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我看来,这段经历帮助我积累起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个人财务。

2008年,A公司在中国区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舞弊案件,在此期间,我全程参与这整个案例的调查和处理,之后因为老板的赏识和表现的出色,仅一年就被提升为助理经理,这是基层人员中的最高职位,离管理人员仅一步之隔,年薪也一跃超过20万,“春风得意马蹄疾“可谓当时的心理写照。
然而,一心只顾举目远眺的我没有看到前方不远处的陷阱。

2008年的年中升职和年底加薪让我感觉自己成了人生赢家(见笑了,但每个人都有自我膨胀的时候),2009年初,我的年收入已经突破了25万,甚至于比在B4奋斗的伙伴们都要高。可是,也就是在2009年初,一直以来赏识和重用我的老板被调任到了其他部门,而我的汇报关系也转到了另一个原来平级的同事,一切因此而发生了改变。

用某位领袖的话来说,当时我还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 naive”,满以为大家依然可以和衷共济,一起前进,但我想错了,先说说我在这位新领导的情况:

男性,比我大3岁,06年离婚,09年再婚,三校生,1999年就加入了A公司,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后,与2004年转到了我们部门,业务能力很出众,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2008年拿到了在职本科的文凭。
其实,我刚进A公司时跟他关系还不错,毕竟整个团队除了老板,就我们两个是男的,我很佩服他对基层的熟悉程度,以及在贪腐调查方面无师自通的天赋,但等到他成为了团队的领导后,很多东西开始改变了,主要变化有一下几点:

作为新的领导,他希望通过一些方式来树立个人权威,因此,背景差异化最大的我就成了他树立权威的对象;

他的管理理念更多是强调基层的执行力,而我则认为应该通过一些流程设置和先进理论的应用(COSO,SOX)来提升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

极度排斥和反对团队人员的差异化,这一点跟我的理念形成极大落差(我一直认为差异化(Diversity)能提升团队的包容度(Inclusion),从而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Engagement))。

上述三点成了我最终被迫离开的原因,当然,这是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前后分为三个阶段:

同床异梦期:尽管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大家表面上还表现出了相互的尊重和克制,至少双方都希望能在理念上征服对方;

争锋相对期:几次碰撞后擦出了矛盾的火花,由于他选择让团队其他人员参与进来一起针对我,因此在几次碰撞中一直处于下风;

心灰意冷期:在2009年中期的一次360度调查前,他有意制造了几次较为激烈的谈话和争吵,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他同事进行授意,导致最后针对360度的调查结果对我非常不利,那一刻,我已下定决心离开…

在结束A公司的经历之前,我想简单总结一下两年多以来的得失曾经沧海难为水:作为离开B4后的第一家公司,对A公司还是非常有感情的,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努力留下来,并争取在A公司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尽管我承认有某些矫情的因素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A公司的两年里面,我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白山黑水和天涯海角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更加丰满和真实,更学会较为客观和公允地去看待一些差异和矛盾(还只是“较为”,要做到完全太难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春风得意到怅然出局前后仅有半年时间,年轻也许是原因但绝不是借口,遭遇了挫折,承认了失败,学会了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失败;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会换位思考,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越是有这种想法说明你其实什么都不懂,孔子都要“日三省吾身”,孙子说要“知己知彼”,Steve Convey告诉我们要"Synergize知彼解已",不了解对方的人永远不了解自己;

天助自助者: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的,没有回报是因为你的付出还不够,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暴自弃,相信自己,任何逆境都可以度过。

总结这些差不多了,下面开始谈我的第三家公司(之后成为B公司)。

与A公司的妇孺皆知相比,B公司知名度要小很多,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业公司,上班在郊区的工厂,在中国有4到5家工厂,总部在美国还算知名的地区(主要因为当地的NBA球队,到地方一看其实就是个小破城市),当时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当时负责的范围是整个亚太区,虽然职位只是一个Internal Auditor,但可以有机会周游世界;
老板在美国,平时看不到,管得少(后来才感觉这也不算什么优点,毕竟他了解你的机会也少了);

从快消到制造业,能进一步丰富自身的阅历,覆盖一些知识盲点;
收入比在A公司时增加了20%,差不多税前30万的样子(其实加薪不算多,毕竟自己心虚,也算是被动离职了)。

其实上述几点理由里面,现在看来还是周游世界那条比较实在(其他的现在看看都是自己在骗自己),这B公司的两年里,去过了除非洲以外的所有大洲,其中既包括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地区,也有日本,加拿大,澳洲这样的成熟市场,不同文化的冲击让我感觉自己再次经历了一场蜕变,这是超越了地域差异的跨文化、跨语言、跨种族沟通,这两年里我体验了印度人的等级和时间观,日本人的谦和与虚伪,巴西人对生活的热情等;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专业技能上的进一步提升,毕竟之前是闭门造车,都是跟中国人一起工作,现在是与国际部的团队一起,虽然之前有留学的经历,但这两年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进步最大;

当然,也有很多不尽入人意的地方,比如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年薪30W,而两年后只有32W,由于老板不在身边,对你不甚了解,因此升迁看起来遥遥无期,而这时在B4的小伙伴们都基本上升到了审计经理,难免不让人产生落差。因此,两年后,也就是2011年底,再次萌生了去意。

其实上述两段工作经历都谈不上成功,甚至单看离职的原因都有点低级趣味,一个是因为跟老板闹矛盾不得已而离开,另一个是因为没有升职加薪的机会而不得不另谋高就,如果单看这两件事情的话依然可以用“too young too simple“来总结,但恰恰是这两件事情让我悟出了很多道理,因为我能对错误进行反思。
我们把离职原因再反过来看,在A公司,因为努力工作表现出众获得了提升,证明我是有能力的,而后来教训让我学会了更有效的职场生存之道,在B公司我的专业能力和情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我能更上一个台阶而做的准备。
所以,当发现负面情绪在主导你的思想时,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反思,找出原因,看到差距,才能take action,并迎头赶上,或者重头再来。

C公司在业界的知名度很高,不亚于A公司,但营业额只有A公司的一半,不过好在当时正在快速发展,也是由于规模不大,让我有了更多可以发展的空间,加入公司伊始,通过之前工作中的一些技术优势,发现了不少C公司陈年古早的问题,并通过一些流程和政策将其进行了规范,当然也不排除因此而导致个别违纪人员的离开;通过3个月的时间站稳脚跟后,紧接着便是各项内审程序的建立和开展,这之后的一年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一个自我闭关的过程,当然,最后还是比较顺利的度过了,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老板的支持,不但在各方面给我大开绿灯,还主动提出给我加人,后来我跟老板聊这个问题,老板说,既然你在如此有限的资源下都能做好,那给你更多资源应该能做的更好,因此你身上我看到了proactive的特质,就这样,在这家公司的第一年算是平稳度过了;第一年结束,我的加薪幅度是10%,高于平均的8%,由于基数已经不小,所以10%的加薪让我的年薪突破了45万,俺这个速度,在2013年底还有希望达到50W的,但是第二年最大的挑战也马上来临了。

以上工资是纯个人在公司所得,当然,我在其它领域也有接触,例如0708年的股票,基金等,以及现在做的铜投资理财,对于国人来说,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保守,大多数人都会把钱拿去银行,但是真正的银行又是如何利用这笔钱的呢,那就是投资。所以相比较,国外把钱放入银行的人是很少的,都会把自己的资金合理分配利用起来,靠赚的钱继续来赚钱。

先说说考证的问题,我承认,面对脱胎于中国教育体制的CPA我实在能力有限,考不出来,所幸我是英联邦国家的会计学硕士,所以ACCA可以直接免试6门,在放弃了CPA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考了一次,没想到运气好3门一次就过了,剩下的5门先后分了3次,1年半分批考完,过程有点痛苦,但还算难易适中,之后由于做内审,所以又去考了CIA(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难度也不大,也是两年通过。

说实话,有没有证书对于一个财务专业人士来说非常重要,但有多少证书其实影响不大,所以,无论我今天是否拥有CICPA,我的工资也不会因此多或少一分钱,而且,当你到达一定职位后,某些专业机构甚至会授予你荣誉会员的称号(如:CIMA),所以到了Manager这个级别后,证书真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再来说说最近的一次跳槽,有TF疑问为何我能从一个小公司的普通职员跳槽到一个大公司做经理,这里我想澄清一下,首先,B公司并不小,不但是美国上市公司,同样也是业界翘楚,全年销售额也超过了30亿美元,而我在B公司的直接汇报对象是全球内部审计副总裁,甚至在两年时间里临时担任过1家公司的Controller。

另外,C公司虽然很大,全年销售额接近200亿美元,但中国区的业务也就5亿美元的规模,比B公司的亚太区大不了多少。另外,我虽然之前没有带过人,但多次担任了审计项目的负责人,从这一点上讲,带一个比我小五到六岁的年轻Staff也是戳戳有余的。
昨天跟一个论坛好友聊天的时候,他说像你们这样,应该来说是很忙的,那你怎么在最后还提出来你还做一些投资理财?你有时间去做额外的事情?
这样说吧!50万年薪的人干的活一般公司基本都是每天花1~2小时处理和上千万上亿生意有关的细节问题,还有就是旁听一些会议做一些中层能做的决定,真的忙不到哪里去。整天闷头打字忙到飞起的,要么是特别行业要么就是基层操作,不会超过15w一年。

一个公司如果高管都为日常琐事忙得飞起来,那这个公司也离倒闭不远了,同理,中层的职责其实更多是一个企业承上启下的桥梁,将管理层战略性的决策落实到战术层面,并确保其有效地实施,同时反馈给战略决策者以参考,所以除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外,一个优秀的中层往往需要以下几个特质:

能够在一群气场强大到吓人的高管面前能保持匀速心跳并侃侃而谈;
能在适当的时候指出老板在决策上的不足之处,并勇于提出合理性建议;
能指导并给予下属职业发展中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实实在在的帮助;
能在跨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中建立起一个坚持原则同时勇于担当的形象。
至少我个人认为是这样啦!

对于理财方面的话,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在这个通货膨胀的社会,我们该如何保证我们的钱不会被稀释,很多人都会认为把钱放到银行会有利息,先不说前段时间降息,我简单通俗点说,对于国人来说,都是缺乏投资理财意识的,普遍的都是赚了钱就放银行存起来,这样慢慢积累,这样虽然钱的数量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变多了,但是真正实际意义来说,这钱一直被稀释,钱的数量变多,但是价值却在减少。例如去年50W你买了一套房,但今天你银行里面有60万,这60万你能确定买到同样的房子吗?确定房价没有涨?现今社会通胀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银行的利息的。在举例来说下,五年前10元钱一袋苹果,5年后10元钱一个苹果,但是这10元钱你拿去银行存5年,这5年银行能给你多少钱?够现在买一袋苹果的钱吗?我想这个是肯定不可能的。为什么那么多80后会成为房奴?曾经都会这么想过:一年赚10W,奋斗几年就可以买房子了,但是等奋斗几年后,才发现钱虽然变多了,但是房价同样也涨了几倍,曾经2000/平方的房价,奋斗几年后到6000的房价了,只要回过头来想想,就会发现这几年的奋斗根本来说就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我这并不是诋毁银行,只是让大家明白银行的真实作用,我们把钱存银行,银行也是同样把钱拿出来做投资,然后会抽取很少一部分作为利息钱,让更多的人把更多的钱拿去银行。其实我个人认为银行的作用就是方便你及时能用到这笔钱,每个人都有急需用钱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把所有钱都拿去投资,但是我个人也不会把钱全部放银行来贬值。所以我们要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钱,让钱来生钱抵制通货膨胀。钱不是存起来的,是理出来的。当然又有人会说,难道我们不去工作?主要任务就是理财?肯定不是的,工作还是首要的。我们要选择合理的理财类型,但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第一就是时间问题;第二就是资金要是由银行管理的,这是重要的安全问题;第三,投资的项目最好是国际化的那种,这样避免有庄家。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

哪个网站最值得信赖?——美国高中的一堂科学课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

阿拉胖泪

以下是我在美国一所高中观察科学课堂的田野笔记。这个课堂是九年级(高一)的特殊教育班,一共八个孩子;他们大约十五六岁,但阅读能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且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听力障碍等症状。我把所有反思评论性的内容拿掉了,只留下对事件的描述。

[背景: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生命体的特征”,孩子们首先学习了六个特征,如“有细胞”、“能繁殖”、“消耗能量”等。随后,他们讨论了三样事物是否为生命体:头发、火、玩具。他们就头发和玩具达成了共识,但在火的问题上产生了争执。因此,这堂课的目标是:引导孩子们上网搜索信息,自行判断火是否为生命体。]

一点四十五分,教师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她引导孩子们回忆上一堂课的争执,并说:“我们有些人说火是活的,有些人说火不是活的,还有些人说火可能是活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办呢?”两三个孩子回应说:“看看谁对谁错。”教师说:“但你不能仅仅说,啊我觉得我是对的。”她转向一个男生——全班只有他认为火是活的——说道:“你的观点是什么来着?”男生回答:“活的东西并不一定要有细胞。”孩子们马上开始争论起来。在其间,每当孩子朝着教师说话的时候,她立即说:“别对着我说啊,我可不知道谁对谁错,你要向着你的反对方说!”

争论声渐消,教师对全班说:“就我听到的情况来看,似乎我们需要证据(evidence),该怎么办呢?”一个孩子说:“可以去问火。”其他孩子都笑了。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上网找信息。”教师追问:“听起来不错,那要去哪儿呢?”另一个孩子说:“去Youtube!”孩子们都笑了。教师耸耸肩膀说:“我可不知道正确答案啊,现在我们只是集思广益罢了。”孩子们表示赞同。教师接着说:“所以我们都认为可以上网去找答案,对吗?”孩子们点头。教师说:“唔,不过我们是科学家呀,科学家可不能随便就去任何网站找任何信息的。”孩子们没有回应。教师又问:“为什么不能啊?谁能说说看?”一个孩子说:“因为网站也是人写出来的。”教师说:“对啦!”

教师说:“我们今天要讨论如何上网找信息。先来看一段视频好不好?”她随即播放了一段BrainPop制作的视频。这个视频探讨的是如何评估网上信息的质量,提出了六个甄别标准:出版者、作者、偏见、深度、精确度、时效。

看完视频后,教师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前阵子我们过了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对吧?然后我就想找找他的资料看看。我在Google搜他的名字,然后排在前面的有一个org后缀的网站,我觉得挺不错啊,就进去看看。结果我越看越觉得挺奇怪的,所以我就查找网站的制作者是谁。你们猜后来怎么了?原来制作网站的是一个很有名的反马丁路德金的团体……那么我就在想:这个网站所呈现的是真相吗?”

两三个孩子说“不是”,其他孩子没有回应。教师接着说:现在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当我们要进行一场科学争论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一个孩子回应说:“找到那个了解最多的人。”教师说:“很对呀!你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找到那个掌握证据最多的人,是不是?或者说,谁的证据看上去最合理?”

孩子们纷纷点头。教师说:“所以今天呢,我们要做一个我们自己的甄别标准,我们要问:哪个网站最值得信赖?”孩子们没有回应,似乎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师便说:“也就是说,当我们上网查找资料的时候,我们要找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一个孩子说:“看它是不是好玩!”教师回应道:“哈!是不是好玩!我没想到这个,我得把它记下来!”她又说:“还有呢?”孩子们三言两语地讨论着,他们大多都提到信息的“多少”、“好坏”、“真假”等。两分钟过后,教师说:“看来我们都觉得最重要的是证据,对不对?”孩子们表示赞同。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堂课的主导问题:“火是活的吗?”然后她告诉全班,今天的任务是要一起上网寻找答案。孩子们打开各自的笔记本电脑,但教师提醒他们,他们将要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大家的操作要同步进行。

教师把自己的电脑屏幕打在投影仪上,打开Google,输入“火是活的吗(is fire alive)”,得到搜索结果约173,000,000条。教师问:“我们是不是随便点击一个结果就行了?”一部分孩子说“是”,另一些说“不是”。教师随即说:“这样吧,我们现在先关注前四项结果。”前四个网站分别是:雅虎知识问答(yahoo.com)、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ucsb.edu)、实情网(straightdope.com)和答案网(answers.com)。一个孩子说:“雅虎只提供答案!”教师追问道:“也就是说它不给出解释吗?”那个孩子说“是”。教师问:“那么你会选择看哪个网站?”那个孩子说:“UCSB,因为它是大学。”

教师继续问道:“为什么不选答案网呢?”一个孩子说:“那种网站让人自己填写自己的意见。”教师说:“说得很好,你们能不能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日志(journal)上?”当他们在写的时候,又有一个孩子说:“那种维基百科式的网站总是提供错误的答案!”教师问:“总是吗?”这个孩子援引自己的经历来论证其观点(“是啊,有一次我试着……”)。教师未置可否。

等大家都写完了,教师问道:“有多少人认为第二个网站(ucsb.edu)是最值得信赖的?”孩子们纷纷表态。大约两分钟之后,孩子们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三人说“是的”,另外三人说“可能是”,最后两人说“不是”。

随后,全班开始进一步讨论各自的意见。一个孩子说,他之所以认为第二个网站最值得信赖,是因为这是一个以edu为后缀名的网站。教师随即问全班:“你们觉得后缀名重要吗?”一个孩子问:“什么是后缀名?”教师解释道:“就是网址第一个斜杠之前的最后一部分,比如这儿的com、edu、org……”

孩子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似乎有几个孩子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大约两分钟之后,只有一个孩子仍然坚持“第二个网站是最值得信赖的”了。一个持“不是最值得信赖”的看法的孩子说:“我觉得后缀名并不重要。”

教师问全班:“你们对自己的看法有多自信?你们确定吗?”那个之前称后缀名不重要的孩子说:“反正雅虎不是最值得信赖的,因为它是.com网站。”教师立即说:“那么你确实觉得后缀名是重要的呀!”这个孩子说:“噢,是的……”

教师说:“这样吧,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看这几个网站。”她打开的第一个网站是实情网。一个孩子说:“我们应该检查一下这个网站是不是专业(professional)!”教师说:“太对了!你们把‘专业’这个词写在日志上好不好?”随后她问道:“好了,现在我们进入这个网站了,之后该怎么办啊?”一个孩子说:“看看它的作者是谁。”教师追问道:“为什么要找这个?”一个孩子说:“看看作者专不专业。”教师说:“唔,所以你的意思是,要看看作者在我们寻找的问题领域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对吗?”孩子点头称是。

接着,他们花了大约一分钟时间,在各自的电脑上寻找这一网站的作者信息。他们都发现,在这个网站首页的置顶栏上,有一行字写道:“了解Cecil Adams——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孩子们认为这就是作者信息。教师随即问全班:“你们有什么看法?关于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孩子们都笑了起来,一个孩子说:“他在骗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斯蒂芬·霍金!”另外一个孩子说:“这个说法让这个网站不值得信赖了,因为作者在骗人。”教师说:“你们说得太对啦!”

教师随后向孩子们介绍了“声誉”这个概念,但他们似乎没有进一步讨论这个概念。

教师又问道:“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一个孩子回答:“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网站的历史。”教师说:“我爱这个想法!让我们把它记在日志里。”当孩子们在写的时候,教师说:“这个工作很难吧?是的,我知道评价网站是很难的,但我们是科学家呀!”

接下来,他们一起进入了UCSB的网站。在浏览首页的时候,一些孩子说:“这一个看起来好多了!”教师随即问道:“为什么呢?它看上去是怎样?”一个孩子说:“看上去很有趣。”另一个说:“信息量更大。”又有一个孩子说:“它的图片更多。”还有一个孩子说:“它很专业,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

一边浏览网站,教师问:“不如我们来检查一下后缀名的问题吧。”她把ucsb.edu换成ucsb.com,然后说:“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呢?”孩子们没有回应,教师敲下回车,屏幕上显示“无法找到该网页”。教师随即向孩子们介绍了“坏死链接”的概念,从而指出后缀名是必不可少而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继续浏览网站,教师分发了一份关于网上信息的讲义。接着他们一起学习了这份讲义里的主要内容,如“信息源”、“时效性”、“信度”、“精确度”、“引用”、“抄袭”等。

三点二十五分,教师宣布下课。

Evernote helps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and get organized effortlessly. Download Evernote.